造夢。日常-國際袖珍雕塑展

展期:

2017年8月5日至9月30日

(週二~週日09:30-17:30 週一休館/國定例假日除外)

展點: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造夢”有作夢之意,但又不僅止於空想或幻想,它具有實踐的力量。造夢的行為給予人們鼓勵和希望並且散佈於日常,從微小到宏大之處皆可被察覺。其中一種造夢的方式喚起更多想像,此即為藝術創作本身。在袖珍雕塑面對材質逐步實踐的創作過程中,也強調了造夢的現實意義。

“日常”包含著個人或群體每天不斷發生的生活經驗,這種時間的流逝,是一種狀態,也是景象。夢想自日常而生,這些袖珍雕塑的作者們將日常體驗透過個人獨特的造夢技術使想像實體成形,另一方面這種持續不斷的藝術造夢行為,也可以視為一種創作者的日常。而袖珍雕塑則以微觀的方式,呈現了這些夢想世界的面貌。

袖珍雕塑源自於1980年代初,由夏威夷大學雕塑教授馬莫魯‧賽托( Mamoru Sato )與弗雷得‧羅斯特( Fred Roster )提出的鞋盒(shoebox)概念:以可置入鞋盒空間的小尺寸雕塑為主。有別於以往運送不易、創作成本高昂、展示空間需求大的傳統雕塑作品,因省略大型雕塑結構支撐的施作,在創作上更能直接反映創作者的思維與創意,且因運送容易、展示與複製等成本較為低廉,而增加了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連結性。

本展邀請日本、中國等地多所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以及臺藝大雕塑系師生共同展出,展覽規劃除呈現袖珍雕塑是如何從想像到成形的過程,以及在塑造、石雕、木雕、金屬造形、複合媒材等各種類型上的表現特色,在「微觀風景」、「情境截影」、「自我辯證」、「議題延伸」四個子題之下,來呈現國際與在地豐富多元的日常生活想像。袖珍雕塑的微型化,形成了觀看的距離,呈現多元而繽紛的視點。這些雕塑將想像世界涵納其中,展現日常經驗迷人又深刻的多種面向,引領著觀者持續造夢。(圖.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